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纪要
 
  时间:2025/10/05    作者:赵一帆    审核:刘吉梓  
  9月27-30日,202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本次大会恰逢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成立45周年,以“显微逐梦卌五载,踔厉奋发报神州”为主题,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共同承办,汇聚了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及仪器技术企业的20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组刘吉梓教授受邀在第二分会场做专题报告,博士生赵一帆进行了墙报展示。  
 
27日的大会报告人是浙江大学张泽院士、清华大学谷林教授、山东农业大学王培毅教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日本电子河野祐二先生、国仪量子曹峰先生,报告内容涉及:原位电子显微技术、材料电子学、冷冻高分辨成像技术、储能技术、无磁场电镜研制与商用电镜技术组合方案等多个主题。
 
28日大会报告人是北京科技大学陈克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北京大学肖俊宇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廖晓舟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员、赛默飞TEM产品经理Maarten Wirix博士、日立电镜市场部部长周海鑫先生,报告内容分别围绕塑性陶瓷、新型天然多糖、免疫球蛋白的分子机制、增材制造、冷冻电镜在病毒基因组结构的应用、新型透镜设计方案与自动成像软件开发等主题。
 
本次年会围绕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两大学科,还设立十五个专题分会场,深入探讨显微学理论、仪器方法与技术,材料的微结构表征,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等主题。
 
研究组刘吉梓教授受邀在第二分会场“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进行题为“单晶微柱压缩揭示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晶体取向依赖性”的专题报告。刘吉梓教授首先介绍了南京生物与医学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着重强调了中心紧密联系临床医学、围绕材料和生物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定位。随后展示了课题组在原位电镜技术和方法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微纳原位力学和三维重构样品杆开发方面的工作。以“变形诱导的马氏体相变的显著取向依赖性”为例,利用单晶微柱压缩的电镜原位技术,研究了3种典型的低指数晶体学取向下,应力诱导亚稳态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相变机制。结果表明,[011]取向显著抑制了α'-马氏体的形成,而[001]和[111]取向更有效地促进了马氏体相变,这与不同晶体学取向下奥氏体变形机制息息相关。具体结论参见文献: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44 (2026) 80-87。
 

 
博士研究生赵一帆墙报主要报道了结合大场景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镜(LP-TEM)和基于对比度的深度学习分析方法,探讨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电子束辐照下的晶化过程。该方法突破传统LP-TEM的空间限制,实时捕捉数百个纳米粒子的集体演化,揭示了生长动力学与束流-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统计粒子大小演变和剂量依赖的生长速率,建立了数据驱动的框架,将单次事件观测转化为机制性叙述。该框架可精确跟踪粒子大小变化并标定合并事件,为电子束辐照纳米粒子合成提供重要见解,推动纳米粒子合成的合理设计新理念。该研究是南京大学AI for Science项目的重要内容。
 
本次会议展示了电子显微学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应用与突破性进展。与会专家的深度分享,使我们对我国电子显微学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前沿科研成果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进一步领悟了电子显微技术在科研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将为我们在未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显微仪器,推动研究组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培养科研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